产学研合作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意义?
1、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
2、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
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
二、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趋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将其作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系列部署中的关键环节。党和国家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基本成形,相关政策导向日益清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进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正发挥着关键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局,重申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将其作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系列部署中的关键环节,对新时代我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意义非常重大。
国际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路程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组合形成一段时期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国内外产学研各方由初期的专项合作,逐渐演进到近期的协同创新及深度融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路径。
政府政策引导和搭建平台。1933年日本成立全国性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1988年发布《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从1975年起,英国实施鼓励科技界与产业界合作的系列计划。1984年美国颁布《国家合作研究法案》,鼓励形成科技工业园区、“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等模式。韩国产学研京畿地域协议会专项支持“产学协力革新”。
2012年我国启动“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后与“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建设项目合并,目前部分省政府引导项目还在抓紧运行(如广东、江西等)。
行业企业主导多方合作。德国西门子公司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知识—资本”互换产学研联盟。芬兰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形成信息交流和技术交流创新机制。美国扁平化自治型的硅谷创新网络、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生物科技园等,多数高科技企业均与高校专家和研究团队密切合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部委所属高校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后行业特点突出的高校,均同相关行业企业保持着密切合作、共同研发的关系。
高校为基地吸引企业合作。英国华威大学校企合作,卢森堡大学校银合作,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国基于一流大学的协同创新网络,都各具特色。
我国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各类校际结盟,邀请企业进驻校园设置工程中心、实验室、工作站等,并在学校周边或其他地区合办科技园区,注意与区域内其他科研院所合作。
各方联手打造区域集群。2007—2013年间,欧盟推动在特定产业和区域中设立由创新实验室、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同参与的“创新集群”。我国北京“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依托园区,汇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7所大学、中国科学院30余家研究所、5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专项合作;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建设八大产业园区,集聚42所高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
总体上看,产学研协同创新由浅入深,存在着一个“光谱”:各方达成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开展跨机构多项目协作,设立网络联盟,建立战略联盟,而建立战略联盟将达到深度融合的最高水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两大动力,一是政府调控下引导外部需求推动,多见于中国、日本、韩国和多数欧洲国家;二是参与各方主要靠内在利益契约驱动,多见于美国和少数欧洲国家,中国也在起步。其中,产学研各方利益协调至关重要,须依规确认各自权责利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新时代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推展产学合作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迈上新的台阶。一般来说,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主力军,企业有积极参与趋势;在应用研究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研发机构是主力军,高校等跟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新界定的应用基础研究,作为沟通各研究领域不同创新类别的中间环节,正在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蓝海”。
在宏观政策层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及其协同创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此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校所企协同创新”“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相继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要求,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基本成形,相关政策导向日益清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进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正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到深度融合的基本走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新时代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落实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财税支持等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更加重视服务企业研发创新。企业产学研合作意愿明显增大,相关制度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当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走势,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的新部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企业在技术创新全局中的决策者、组织者、投资者地位日益凸显,在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重大研发成果应用中,必然需要产学研、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紧密合作,进一步促进产业链深度创新融合,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切实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用。
第二,在政府指导规划框架下完善产学研三方签约机制。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各地政府需要研制关于本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专项指导规划,促成高校同企业、科研院所在规划框架下协商签约,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研发、中试孵化、研发成果进入产品化、产业化的链条,选择重点提供财政经费支持。在支持既有大学科技园、高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促进高校合作建设研发成果转化中心,更加重视区域内及跨区域不同隶属关系大学的研发成果转化。
第三,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依托协同创新联盟或共同体。高校不仅要顺应企业技术创新的多样化需求,更要主动联系企业,在深入磋商中激发和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会同有关科研院所,探索合作举办技术研究院和专项研发中心,创造条件结成协同创新联盟或共同体。通过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委员会,发挥高校理事会(董事会)吸引企业家参与机制的作用,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研管理制度相结合,根据企业需求,精准承担技术研发项目、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机构发挥主动性的长效机制,在相同或相近领域技术创新攻关上形成更大合力。
第四,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资源服务平台。借助区域或跨区域的网络和大数据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流交易平台,按产业链汇聚融合研发创新资源,共建协同创新资源中心,营造动态集群综合体,集实体合作、虚拟研发、投资融资、资源共享、合作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方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了解研发成果信息、借调互换研发人员、联合组建攻关团队。引导需方企业提供资金或设立基金,以风险投资、股份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加强产业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健全征信制度和第三方评估监测制度,促进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优势?
1.企业的研究开发,需要新的理论、原理和创意,需要新的技术成果。鉴于此,企业与高校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可以了解到最近的科技信息、科研成果。
2.在共同进行科研技术开发过程中,高校了解到了把企业的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为高校提供下一步的科研方向,可最快速度的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3.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了产学研联合,合作研究、合作设计、合作培养人才,互相兼职,优势互补,充分运用社会科技力量为企业的科研开发工作服务,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及支撑。
4.在产学研联合过程中,企业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备丰富的科技情报、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施,以及大量的经过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其高科技人才,把这些高科技人才吸引到企业中,与企业科研人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
5.企业通过加强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提高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将高校的技术优势变为企业的市场优势,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四、产学研合作是什么意思?
产学研合作项目,就是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合作的项目。
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
五、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是
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
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致力于实现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达到共同发展和提升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之一。
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意义
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通过产学研合作,产业界能够获得最新科研成果的支持和指导,学术界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有效应用到产业实践中,科研机构能够加强与产业和学术界的联系,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产学研合作的优势
-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
- 增强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
- 增加人才培养和科研实践机会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也随之不断变化。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生物科技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产学研合作将更加密切,合作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科技变革。
产学研合作的挑战
尽管产学研合作有着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产学研之间的横向协同、纵向对接还不够顺畅,合作机制和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资源整合和分配存在不均衡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稳固、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结语
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协作,深化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为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六、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什么意思?
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意思是科学与生产的研究合作平台
七、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有什么好处?
1.企业的研究开发,需要新的理论、原理和创意,需要新的技术成果。鉴于此,企业与高校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可以了解到最近的科技信息、科研成果。
2.在共同进行科研技术开发过程中,高校了解到了把企业的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为高校提供下一步的科研方向,可最快速度的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3.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了产学研联合,合作研究、合作设计、合作培养人才,互相兼职,优势互补,充分运用社会科技力量为企业的科研开发工作服务,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及支撑。
4.在产学研联合过程中,企业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备丰富的科技情报、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施,以及大量的经过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其高科技人才,把这些高科技人才吸引到企业中,与企业科研人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
5.企业通过加强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提高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将高校的技术优势变为企业的市场优势,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八、产学研合作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合作教育。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
产学研合作是专业术语,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九、珠海市农业产学研项目
珠海市农业产学研项目——促进农业现代化
珠海市农业产学研项目是近年来珠海市政府重点支持的科技创新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珠海市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珠海市农业产学研项目正是基于这种理念,通过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为珠海市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该项目得到了珠海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为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项目还得到了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农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科研实力和经验,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技术,如智能化农业、生物技术、无人机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该项目还注重生态环保,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珠海市农业发展树立了绿色发展的典范。
通过珠海市农业产学研项目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产学研合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该项目不仅为珠海市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未来展望
未来,珠海市农业产学研项目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珠海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该项目还将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农业企业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珠海市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珠海市农业产学研项目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创新项目,它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为珠海市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相信在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珠海市农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十、中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报告
中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报告
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通过共同努力,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为创新生产力,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是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的重要举措,旨在加强国内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报告是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评估和总结的重要文件,它通过对项目的调研和分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下面将就中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报告的编写和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项目背景和目标
在中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报告中,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背景和目标。项目背景部分介绍项目的来源、背景及相关问题,以及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项目目标部分介绍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产学研合作的预期成果和目标。
2. 项目内容和工作计划
接下来的章节需要详细描述项目的内容和工作计划。项目内容部分列出项目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技术难题等。工作计划部分则将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逐步规划,明确项目的各个阶段和具体任务。
3. 合作机构和人员
产学研合作项目通常涉及多个合作机构和合作人员,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在项目报告中需要明确列出各合作机构的名称、职责和人员分工,以及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经验。
4. 项目预算和资源
项目的预算和资源是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果达成具有重要影响。项目报告中需要详细列出项目的预算和资源需求,包括经费、设备、人力等,并说明如何保障项目所需资源的提供。
5. 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
产学研合作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如技术风险、合作风险等。项目报告中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风险管理策略,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达成预期目标。
6. 项目推广和应用前景
最后一个章节是对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项目报告中需详细阐述项目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以及项目实施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项目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合理的依据。
结论
中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报告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实施和总结过程中,需要编写详细的报告来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和成果。通过描述项目背景、目标、内容、工作计划、合作机构和人员、项目预算和资源、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等,项目报告可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参考。
中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报告的编写和内容需要详细、准确,同时还要具备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